当前位置:
对镇巴县中药材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
2017-03-10 09:46
来源:
打印

对镇巴县中药材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

汉中市镇巴县工商联

 

 

镇巴中药材资源丰富,品种繁多,品质上乘,种植历史悠久,但多年来却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状态,中药材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,潜在的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。为进一步摸清镇巴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状况,找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真正优势与存在问题,进而实现扬长避短、科学规划、稳步推进,促进中药材特色产业健康发展、助推农民增收,我们以镇巴县工商联(商会)为依托、市工商联参与,于10月底组织市工商联换届后的4名常委、执委和县工商界部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及从事中药材经营企业会员,对镇巴中药材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。调研情况如下:

一、镇巴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

一是区位资源得天独厚。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,山川秀美,竹木葱郁,景色怡人,森林覆盖率达59.9%,有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,是“全国生态示范县”,今年初又被确认为“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”。境内气候、土壤、植被、环境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各种中药材生长,素有“天然中药库”之称,2011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“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”。据调查,全县共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,其中被《中国药典》载入的有236种,常年收购的中药材品种34个,其中人工培育和栽培的品种24个,面积较大的人工栽培品种有:大黄、枣皮、杜仲、黄姜子、黄柏等,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绿色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。

二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。镇巴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,尤其是青水、大池、永乐等西部镇高山农户,有种植中药材、采集野生药材的传统习惯,常年种植的中药材有党参、黄连、天麻、川芎、独活、柴胡、冬花等二十余种,种植、采集中药材,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计划经济时期,镇巴县曾建有大小药材场数十家,中药材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红火一时。尤其是近年来,相关镇积极探索采用“公司+农户+基地+协会+专业合作社”的经营形式,先后在大池镇大池村、青水镇营盘村、观音镇桃树湾村、三元镇梨溪坪村等多地建立了大黄、黄柏、天麻、柴胡等品种种植基地,并以基地建设为中心,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500余户,发展大黄8000亩、天麻20000窝、厚朴130000株、黄柏80000株、党参500亩、木瓜2400亩、茯苓3000窝。通过持续几年的发展,初步形成了青水、大池、观音大黄种植区域、黎坝枳壳种植区域、三溪木瓜种植区域、永乐猪苓种植区域。

三是经济效益较为显著。镇巴山大沟深,现有可耕地面积49.2万亩,其中25度以上坡地达40.8万亩,且土地碎化严重,发展玉米等大宗粮油作物产品缺乏竞争优势,难以产生经济效益,而发展中药材产业却优势突出、效益明显。据调查,药农收入是邻近种粮农户的34倍,不少走上致富道路。同时,全县现有专门从事药材收购的个体户36家,种植收购的有限责任公司6家,收购中药材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,产品主要销售往成都荷花池、安徽毫州、河北安国等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。从当前收购价格来看:大黄16/公斤,重楼380/公斤,汉中参叶80/公斤,白芨400/公斤,天麻300/公斤,猪苓200/公斤,银杏叶18/公斤,黄柏24/公斤,杜仲16/公斤,全县各类中药材年销售额可达到1.5亿元。

     二、镇巴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

(一)存在的问题

    一是对中药材特殊性认识不清,产业布局不够明晰。中药材种植与粮油生产有一定区别,对气候、土壤、光照、湿度等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要求更严,环境不适或种植不当,要么无经济产量,要么有产量但质量不合要求,要么经济效益太低,无生产价值。但镇巴在发展中药材上,有时明显存在只看经济效益,不顾客观实际,注重发展规模与速度,不坚持试验示范,盲目跟风种植导致一些不宜种植药材的地区也种上了药材,不宜发展的种类与品种也被盲目地引进种植。一些新区由于缺乏种植经验,管理不够到位,致使效益不够理想。还有一些农户看到虚假广告后,花巨资自发从外地引进药材种子种植,常常血本无归。

    二是药农组织化程度低,缺乏龙头企业带动。发展中药材产业,生产需要在交通、信息相对闭塞的大山深处、千家万户进行,但销售必须由经营企业、营销大户打理,这与一般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区别。但镇巴县中药材生产,多年来一直是药户独立经营,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,更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。药农由于信息不灵,对市场不能准确地分析与把握,跟不上市场需求步伐,盲目种植导致效益偏低现象十分普遍,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
     三是技术、研究滞后,种植加工简单粗放。随着国际、国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,原有的药材生产经验与技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。尤其是近年来,国家明确提出中药材必须建立规范的GAP(种植标准化)生产基地,产品才能进入市场。但多年来镇巴县在常规农业上研究较多,在中药栽培加工上却研究较少,因此中药材生产大多沿用传统技术与经验,简单、粗放。特别是中药材加工、储藏环节,技术设施简陋,好药材做不出好产品,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。同时大部分种类与品种尚未制定GAP标准,未按标准种植,也给未来产品销售埋下巨大隐患。另外,在一些中药材新发展区域,由于发展速度过快,技术力量薄弱,种植经验不足,有的照抄照搬外地经验,导致生产出现重大失误;有的中药材种植后出现草荒、病害等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、有效解决,也常给生产带来损失。

四是产业块头小,缺乏规模优势。除大黄等少数药材和部分木本药材适应性较广,可大范围种植外,镇巴县真正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区域,主要集中在西部巴山林附近几个镇海拔千米以上地区。但该区域地广人稀,耕地面积有限,难以实施机械化作业,因此常年药材种植面积只在6000亩左右。加之种药较为辛苦,部分药农搬迁出山改行从事其它行业,致使中药材面积萎缩,产业呈现滑坡趋势。产业块头小,对外影响力小,难以形成规模优势。同时,与种粮相比,中药材种植效益高,但投资较大,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比粮食生产要大,化解风险渠道却很少。

五是县上对中药材重视不够。药农普谝反映搞种养殖业国家、县上有扶持补助资金和优惠政策,就是种中药材没一点优惠政策和补助,县上只注重当年纳税比较多的项目,没有从长远和农民受益多的角度上看。全县高山农户6000多户,30000多口人,如有好的对药农有惠政策,鼓励他们好好种植中药材,社会效益稳定地方平安,经济效益更为显著,农民每亩可收入6000多元,是种粮食收入的34倍,这样也给当地政府从多方面减轻了压力。但目前没有良好的惠及药农的政策措施,一定程度伤害药农的积极性,给种植中药材带来了不良影响。

(二)面临的机遇

一是中药材市场回暖,价格不断攀升。中国中药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指出:“中药国际化正在加速,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正以年均20%的速度递增,国内中药材市场全面复兴”。中药产业是朝阳产业,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遗产。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,中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,需求稳步上升,国内中药研发企业快速发展,加速了中药材原材料的收购,中药材原料市场快速回暖,中药材收购价格一路攀升。

二是气候环境适宜,土地资源丰富。镇巴县气候湿润,雨量充足,且山地较多,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,适宜中药材的种植和生长,易于栽培和种植。加之镇巴无工业企业污染,生产加工的中药材品质优于其他地区,备受药材市场欢迎。同时,我县还有退耕还林地二十多万亩,撂荒土地13万多亩,若能利用不能套种粮油作物的退耕还林地,早期套种多年生中药材,或在撂荒地实施林药间套,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,农户在享受退耕还林相关优惠政策同时,每亩还能年增收500元以上。

三是农户发展中药材积极性高涨。一些有识之士愿意回乡投资,种植中药材,成为了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。许多有头脑的农户看到了中药产业发展的潜力,纷纷外出考查,引种发展中药材,起到良好示范作用。仁村镇的个体户郝光华自费去云南考察学习,学习白芨栽培技术利用本地野生中原开发人工驯化,示范栽培10亩,全部成功,按照现在价格推算,亩产值达到8000元;永乐镇天池寺林场工区职工马汉鹏外出学习猪苓种植技术,和农户共投资20万元,建设猪苓基地一个,示范全部成功,得到了陕西省中医学院重要资源调查组的高度评价;大池镇侯治国种植10亩大黄,卖了13万元钱,在当地引起了轰动。据统计,全县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中药材的企业和个体户现在已有31家,极大地提升了周边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
     三、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原则与对策

    (一)发展原则。总结近年来镇巴县在发展中药材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,笔者以为,今后在中药材发展上,应遵循以下原则:① 因地制宜:重点发展在当地有种植习惯、有野生资源的地道中药材及适应当地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大宗中药材上。② 关注市场: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,密切关注国际、国内中药材市场变化,按近期及未来市场需求,组织指导农户生产。③ 林套为主:在抓好高山纯种药材同时,大面积应以“林药套种”为主,注重发展木本中药材,保护地方生态环境。此外要保护好林地野生中药材资源,防止乱采乱挖,积极驯化栽培,努力做到适度开发、永续利用。④ 规范种植:一是要坚持先试验、再示范、然后再推广;二是逐步制定规范化的GAP种植技术,使产量与质量、效益均达预期目标。

(二)发展对策。一是要科学合理布局,突出发展重点。发展中药材,产业布局必须科学、合理,一定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根据当地条件与药材品种本身适应性,选定最佳区域与最佳品种,并采取适当的栽培技术。区域上以镇巴西部高山区为重点,模式上以退耕还林“林药套种”为重点,品种上高海拔地区以大黄、党参、当归、天麻为主,中低海拔以金银花、板蓝根、留兰香为主,同时注重发展杜仲、厚朴、黄柏、银杏、木瓜、枣皮等木本中药材及五倍子。此外,还应在因地制宜基础上突出主导品种,适当集中连片种植,注重规模效应。

二是要培植专业合作组织,壮大龙头企业。引导农户在自愿基础上,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,走信息资源共享、联合发展道路,降低生产成本与市场风险,提高种植效益。其次,要引进中药材购销、加工企业,培植购销大户,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,在政策上予以保护,在资金上予以支持,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的拉动作用。其三,通过政府牵线搭台,使中药材生产基地与制药企业联姻,加强沟通交流,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,互利互惠,共谋发展。其四,出台激励措施,鼓励广大干部与科技人员投身中药材产业建设各个环节,提高从业人员素质,增强产业建设实力。

三是要加强技术研究,注重标准化生产。政府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经费,制定激励政策,鼓励县镇科技人员参与中药材技术研究与推广,攻克技术难关,在中药材生产上出成果。通过提升科技含量,提高中药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,提高市场占有率与经济效益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,组织力量起草骨干中药材GAP种植技术标准,对有知识产权的积极申请保护,只有这样,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争取主动。此外,在中药材发展上,还应严格按照农业技术推广规律,坚持先试验、后示范、再推广,防止急躁冒进、盲目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
四是要完善投入机制,增进发展活力。须拓宽投资渠道,中药材产业才有发展活力。因地制宜,采取订单生产模式,将资金重点投放到种苗繁殖、试验示范、收购加工等关键环节上。如果租种农户耕地规模种植,一是投资方必须与有实力、守信用的农户签订严格的生产管理合同,明确双方责任、权力与义务;二是必须增强农户法律意识,坚持信守合同,多劳多得不劳不得;三是应建立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合理机制,增强双方责任心,防止将风险由一方承担;四是双方定时沟通,发现问题,尽快处理。

五是要增强风险意识,实现稳步发展。引导药农清楚地意识到发展中药材可能遭遇风险,政府要与保险公司积极沟通,争取通过投保等方式降低风险。要通过选择适宜畅销品种,坚持科学种植,强化技术服务,增强抗灾能力,尽量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、灾害风险及人为失误,提高生产效益,促使药材产业持续、稳定、健康发展。      (作者:汉中市镇巴县工商联副主席余德润)

主办单位:汉中市工商业联合会(总商会)
地址: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建设巷7号

联系电话:0916-2211060    传真:0916-2210839
E_Mail:hzgsl2008@sina.com

邮编:723000     网站地图

汉中市工商业联合会,汉中市总商会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
“汉中市工商业联合会,汉中市总商会”网站

是否继续?

继续访问 放弃